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將于2023年3月4日在北京召開,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于2023年3月5日在北京召開。
每年兩會,都有許多教育界代表、委員們圍繞教育熱點難點話題,提出諸多建議。“兩會”不僅僅是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履行職責與義務的舞臺,也日益成為中國億萬民眾參與聽政論政的一個特殊平臺,每年“兩會”召開期間,民眾通過網絡等途徑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互動,積極建言獻策。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今年兩會,老師們對教育有哪些建議,希望哪些教育議題被關注?《教育家》面向教師做了征集,多位教師為鄉村教育建言,一起來聽聽老師們的心聲。
我是一個年齡50歲,教齡30年的鄉村教師。30年中,有20年在縣城小學工作,10年在鄉村工作。1992年中師畢業后我在鄉村小學工作了6年,孩子出生后,調入縣城工作20年,期間所帶班級人數都在60人左右,一直擔任班主任和語文教學工作。2019年,孩子考上大學后,本人自愿向教育局提出申請,到本縣一個三類學區工作。剛來的時候,因為鄉村學校師資短缺,我一個年近50歲的人,和剛參加工作的特崗教師一樣的工作量:任一年級語文課教學兼班主任工作的同時,還擔任三年級數學、科學、美術教學工作,一年級班隊會及思品課教學工作,一周課表上的課在35節以上。2021年應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求,學校辦起了農村營養餐加工點。應學校校長安排,我的工作調整為三年級語文課教學兼班主任,同時兼任加工點營養餐管理員工作。因為是開局工作,難度特別大:擺放機器、衛生清潔、工人培訓、食材的驗收入庫、加工過程監管、食品分發、衛生洗消、食材出庫費用的結算、資料整理歸檔……因壓力大、工作超負荷,2022 年11月下旬我腰椎間盤嚴重突出,不能行走。發病前期我曾向學校校長和學區教委主任提出申請,希望選派一個年青人接手營養餐管理工作,但沒有得到解決,直到我發病做了手術才停止該項工作。術后我只請了一個月病假,春季學期開學我就上班了。期間雖然身體諸多不適,但是應完成的工作我沒有打任何折扣,教案的備寫、學生電子作業的設計,基本都是趴在床上完成的,這個學年我的市級課題順利通過驗收,所帶班級學生的成績仍然名列全鄉前茅。下到鄉村后,我認識了不少年齡和我相當的本地中等師范畢業的老教師,他們在家門口為鄉村教育奉獻了多年,得益于職稱評審的好政策——《甘肅省縣以下基層中小學教師系列高級職稱評價條件標準》,本地滿三十年教齡的教師都評上了鄉村副高職稱。而我也工作三十年了,為了鄉村基層教育犧牲了健康,卻只能和縣城學校教師(和本學區那些二三十歲的校長、主任甚至教委主任)一起去競爭一個副高職稱名額,我感覺希望真的很渺茫。希望各位代表能為像我一樣自愿申請下鄉村的老師發個聲;希望省級職稱制度制定者不要忽視、忘記我們這部分為鄉村基礎教育發熱的人;希望各地教育部門能明確對自愿申請下鄉村的縣城教師的獎勵政策,或者在職稱評審中算作一個業績條件,這樣也有利于優秀人才流向鄉村學校。02.期待為鄉村教師打開專業發展通道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扎實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鄉村振興已經成為了國之要務。但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鄉村教育的現狀卻讓人不容樂觀。眾多的鄉村學校因為生源減少而逐漸被合并到中心校,鄉村教師因為生源減少而逐漸過剩;優秀的教師不斷往城市流動:縣里往市里調,市里的往更繁華的城市調。優秀教師走了,剩下的教師在自我懷疑中,逐漸喪失了教育熱情,看不到成長的希望。鄉村教師老齡化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20-2022》數據顯示,全國55歲以上的教師占比,鄉村為8.8%,鎮區為4.5%,城區為3.3%,鄉村高出城區5.5個百分點。在缺少新鮮血液的鄉村教師隊伍中,對教育政策敏感、能積極主動嘗試新課程、新教學理念來進行教學改革的,微乎其微。他們以固化的教育理念管理著被網絡實時資訊撩動的、缺少良好家庭氛圍的鄉村少年,這常常會導致鄉村教師的無力感、挫敗感。沒有知識上的權威,沒有受人敬仰的地位,鄉村教師時常會懷疑自己的價值。這種懷疑和天然的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往往會形成激烈的自我沖突,而這種沖突往往會毀滅一個鄉村教師對于教育理想的執著。期待引導鄉村教育為鄉村振興貢獻持久動力,首要的是為鄉村教師激活專業發展的動力,打開專業發展的通道,讓他們看到希望,給他們支點,讓他們在鄉村教育中也能樹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并樂于付諸實踐。03.建議建立《新時代鄉村學校藝術等薄弱學科兼職“種子”教師培養計劃》制度
進入新時代,我國全面脫貧,正推進共同富裕視域下鄉村振興建設。鄉村振興教育先行,教育振興短板先補。鄉村學校短板是師資問題,而藝術等薄弱學科師資不足是短板中的短板。鄉村學校藝術等薄弱學科教師結構性缺編。據2016年中國藝術教育促進會、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中心發布的《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美育師資狀況分析報告》數據,全國美育教師至少缺四萬。據了解,近年來區、縣級行政區劃內,除縣城學校配備藝術專職教師外,鄉鎮學校無專職藝術教師。以重慶市彭水縣美術教師為例,全縣96所中小學,有51所學校沒有美術專職教師,占比46.9%。薄弱學科教師短缺,一是因編制問題“分不來”;二是因專業不對口“用不上”;三是因政策原因“留不住”。隨著鄉村學生人數逐年減少,意味著鄉村小規模學校將成為常態,這些學校的藝術等薄弱學科教師因編制問題“分不來”會持續成為今后很長時間內的問題。因此,建議由教育部建立《新時代鄉村學校藝術等薄弱學科兼職“種子”教師培養計劃》制度,著力破解鄉村小規模學校藝術等薄弱學科教師因結構性缺編而導致的“分不來”“用不上”“留不住”難題。此前對此問題也在探索一些解決方式,但支教有時間限制,走教送教次數太少,這些方式雖對鄉村學校藝術教育有一定促進作用,但系“輸血”式支持,不解決根本問題。該制度有望實現從“輸血”到“造血”轉變,達到“用得上”“留得住”“做得好”目的。遴選條件:以藝術學科為例,遴選所在鄉村學校本地且愿意長期在此兼職藝術學科的非藝術專業中青年教師(不超40歲);或雖非本地但愿意長期在該地兼職藝術學科的非藝術專業中青年教師。熱愛藝術學科或對藝術學科有興趣且有相應知識和技能;愿意并樂意長期兼職藝術學科教學及工作;愿意參加藝術學科教研、培訓;愿意抽時間繼續學習藝術相關基礎知識與技能。開展培訓:采取邊工作邊培訓方式培訓3年,內容主要是所兼任學科課程標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等。政策保障:從培訓教研、評職晉級、榮譽激勵三方面給予政策保障,解決薄弱學科教師收入偏低、晉升無望,職業認同感、幸福感低等問題。04.建議名優教師多點執教,提振薄弱學校
城鄉之間、城市之間、鄉鄉之間,基礎教育布局不均衡,發展更不均衡,出現了名優學校和薄弱學校,助長了名優學校名優教師濟濟一堂、薄弱學校教師成長不起來的兩極分化,而且不斷惡性循環。2014年教育部等三部門頒布《關于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規定教師不能長期在一所學校執教,到了一定年限必須輪崗流動。這樣的剛性制度在理論上有助于實現教育均衡,實際上更有可能導致名優學校從此不再名優,薄弱學校可能短期有起色,“曇花一現”之后依然薄弱的情況出現,加上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輪崗制度執行阻力很大。為了既可以幫扶薄弱學校,又不削弱名優學校,建議允許名優教師多點執教。其一,名優教師實行資格證制度,只允許持有名優教師證的教師多點執教。規定名優教師必須到薄弱學校兼一定數量的課程;鼓勵優秀教師到薄弱學校兼課,并將其作為名師評聘的必要條件。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建立名優教師人才庫,控制流動范圍,做到能流動、有流動、有最佳效果的流動。其二,薄弱學校要根據自己學校薄弱學科師資提振的實際需要向教育局申請幫扶項目。教育行政部門批準項目的同時,給薄弱學校劃撥專款,給名優教師異地執教以一定的課時津貼和出行補助。薄弱學科的教師要向來校執教的名優同行拜師學藝,建立穩定的師徒關系,做好中長期的進修計劃。其三,教育行政部門對名優教師多點執教制定考核辦法,做好跟蹤考核,既要評估在薄弱學校的提振績效,也要做好在原單位的工作任務,確保名優教師多點執教這一做法能夠行穩致遠。其四, 返聘65周歲以下退休的本地甚至是外地的名優教師,充實縣級名優教師人才庫,為外地名優教師提供適當的生活條件,鼓勵他們到薄弱學校短期執教。經濟發達地區的名優教師可能更具前沿理念,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全球視野,對薄弱學校的學生的成長有促進作用。05.多措并舉,提高鄉村教育質量
其一,鄉村教師非鄉村化,教師對學校和鄉村的歸屬感弱;多數教師住在城鎮,工作地與生活地的差距影響教師的文化認同,也缺少彌合教師心靈認同感的機制。其二,鄉村兒童與城市兒童差距明顯。與城市兒童相比,鄉村兒童接受的養育和教育資源差,對鄉村兒童的成長促進作用小,這一問題亟待關注。其三,鄉村學校缺乏活力,缺少創新精神和創新動力。鄉村小學教師獲得高級職稱之后,沒有工作激情,陷入倦怠狀態。其四,鄉村校長一方面難以集中精力投入教育教學改革,另一方面部分鄉村校長教育治理理念固守傳統,治理能力欠缺,亟需提升。其五,鄉村教師隊伍結構化問題突出。部分地區由于生源減少,導致教師過剩;部分地區音、體、美、科技等學科教師結構性缺編,招不來老師。第一,開展新一輪鄉村教育調查,明確當前鄉村教育生態問題的總體表現,重點關注鄉村教育區別于城市的特殊性以及鄉村間的區域性教育差異,為制定靈活富有針對性的鄉村教育政策提供依據。第二,要重點解決弱勢學齡人口教育機會均等問題,避免教育助長馬太效應。要從寬口徑考慮“弱勢群體”的含義和范圍,將數字弱勢群體、超常兒童、寄養兒童等都納入到教育弱勢群體中,并制定不同特殊群體專項教育政策。第三,針對鄉村兒童學習和學業質量可持續提升問題,將鄉村學生學業成功作為各級政府教育政績考核重要指標,推動省級政府制定鄉村兒童學業質量提升中長期規劃,進行綜合治理。第四,針對鄉村教師隊伍結構問題,推動省級政府出臺解決政策。第五,關注鄉村學校文化建設。將鄉村學校文化建設納入到地方鄉村振興總體布局中,發揮鄉村學校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第六,激發鄉村學校內部治理活力和能力,給予項目和資金支持,提高鄉村教育專項資金的使用效益。設立鄉村校長領導力提升項目,開展專項培訓,設立學校治理獎勵性資金和鄉村校長榮譽制度。06.期待關注鄉村學生藝術、科學素養培養
鄉村及鄉村學校由于資源欠缺,對學生的藝術、科學等方面的素養培養存在一些困難和挑戰。一是農村偏遠學校藝術、科學專業師資匱乏,校外資源也不足。學生在學校得不到很好地教育,校外也缺少延伸課程的滋養和支撐,長此以往,學生的藝術素養、科學思維能力等重要核心素養缺失,難以實現全面發展和健康發展的目標。二是囿于小升初、中考等考試的壓力,鄉村學校藝術類、科學類課程并未得到有效的實施,只在應對上級檢查和某些需要公開亮相的場合偶爾“秀一秀”或“上一上”。三是鄉村教育資源未得到合理使用。如少年宮等公益場館,很多時候成為了社區休閑娛樂的場所,并沒有充分發揮培育少年的作用和價值。07.建議禁止非寄宿制義務教育學校開設晚自習
自從國家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面推行課后延時服務以來,許多學校尤其是初中學校在正常開展下午課后延時服務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加碼,推出了晚自習服務。這種現象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并及時制止。理由如下:首先,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組織學生上晚自習不利于“雙減”的深入推進。上晚自習,延長了學生的在校時間,減少了學生自由活動、休閑的時間,對學生來說,本就是負擔。另外,此前教育部為了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課業負擔,保障中小學生有充足的睡眠時間,已專門發文規定:初中生每天的書面作業總量不能超過90分鐘。以當前初中生的課業總量和學業難度來說,如果學校不組織晚自習,并且把下午的課后延時服務時間用在輔導學生完成家庭作業上,那么,初中生每天的家庭作業時間不超過90分鐘是能夠實現的;而如果學校在下午的課后延時服務正常開展的情況下再組織學生上晚自習,就會有新的矛盾產生:如果晚自習再組織學生寫家庭作業,好像失去了開設晚自習的意義;如果組織學生復習以前的內容,那學生當天的家庭作業還沒有完成怎么辦?總不能讓學生下晚自習回家后再寫家庭作業吧?這樣看來,學校組織學生集體上晚自習,無論其初衷如何,實際上都有可能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擠占原應屬于他們的自由休閑時間、睡眠時間,與“雙減”的精神是不相符的。其次,學校組織學生上晚自習會增加家庭開支,增加家長經濟負擔。此前已全面開展的課后延時服務已向家長收取了一定的費用,晚自習則是對課后延時服務的再延續,一旦開展,其收費標準與下午的課后延時服務相比只高不低。這樣的話,與不開設晚自習的學校的學生比,其在課后延時服務方面支出的費用要高出許多,如果再算上學生自行在外解決晚餐的費用,更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再次,學校組織學生上晚自習會讓學生安全面臨新的挑戰。從目前已開展晚自習的學校的情況看,大多數學校的晚自習時長為2小時,學生結束晚自習的時間基本都在晚上9點左右。這種情況下,學生如果在下了晚自習后的回家途中發生點什么意外,責任應該由誰承擔?最后,學校開展晚自習會加重教師的工作負擔。推行課后延時服務,許多地方雖然極力倡導有資質的第三方服務機構參與,但效果似乎并不盡如人意,很多學校的課后延時服務實際上最終還是由本校的一線教學人員承擔,有些地方(學校)為了強力推進課后延時服務,甚至把教師參與課后延時服務的情況與職稱評審直接掛鉤,這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一線教師的工作量,延長了教師的工作時間,如果再開設晚自習,那教師每天的工作時間過長,中老年教師的精力還能跟得上嗎?更何況,教師也跟學生一樣,面臨著下晚自習后回家的安全問題。綜上所述,為鞏固來之不易的“雙減”成果,防止一些地方和學校借開設晚自習加重學生課業負擔,有關部門應及時出臺禁令,禁止在非寄宿制的義務教育學校開設晚自習,對于已經開設了晚自習的學校,應當立即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