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圍繞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道路的演進與內涵展開探討,總結發展經驗。
一、高等職業教育在中國的發展演進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貝克在《教育問題史》序中指出,“歷史會重演,但并不完全雷同,對于教育問題的解決來說,這是尤為正確的。因為解決教育問題的方式因時空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這些教育問題本身卻是永恒的。”在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中,經歷了很多大事,完成了許多項目和任務,取得了一系列標志性成果,實現了發展和轉型。發展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時代特征,各方面的力量都參與進這個時代洪流,一種制度的生命力,常常蘊含于悠遠綿長的歷史過程中。這種理解問題的視角對把握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歷程有著重要的價值,從這個視角出發,可以勾勒出高等職業教育在中國的探索、確立、發展與轉型的輪廓。
(一)高等職業教育制度的生成
美國學者柯文在其著作《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強調一種以中國為中心的歷史觀,這種視角完全可以借用來分析高等職業教育在中國的生成。可以說,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是本土的教育問題,必須要用本土的視野去觀察,高等職業教育在中國的生成、發展和轉型,是經濟社會進步的客觀表現。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道路的探索是艱辛的,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有中專學校和少量的高等專科院校。1952年院系調整后,大多數專科學校被拆并到本科院校或改辦中專。1978 年底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新中國建設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我國教育事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當時經濟建設急需人才,作為變通和過渡的措施,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作為一種高等教育類型出現的時機逐步趨于成熟,于是,通過多種途徑的探索,地方性短期職業大學應運而生。1980年,第一所短期職業大學——金陵職業大學誕生,這是客觀形勢需要與主觀努力行動共同促成的結果。短期職業大學被證明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在其創生的前十年時間里,也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應該說,它們是高等職業教育在中國生成的最初形態。在1986 年召開了全國職業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時任副總理兼國家教委主任李鵬在會上做報告說:“一般地講,像我們的高等職業學校相當一部分廣播電視大學、高等專科學校……,是不是應該算高等職業教育這個層次。”這個說法大體劃定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范圍。
(二)高等職業學校地位的確立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短期職業大學的人才培養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其辦學被證明是成功的,于是產生了擴張效應。自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經濟建設進入高速發展的新時期,行業、企業對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不斷涌現的新產業和新業態創生出大量的新職業和新崗位。相應地,從事這些職業和崗位工作的人才規格也隨之發生變化,產生了一種需求與供給的錯配,即這些人員的工作崗位,往往存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的水平不大夠用,而普通高校畢業生又不大實用的情況。因此,無論是在國家層面還是民眾層面,都逐漸開始重視并關注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特別是1996年頒布實施的《職業教育法》第十三條規定,職業學校教育分為初等、中等、高等職業學校教育,這在基本法層面確立了高等職業教育這一類型的法律地位,為高等職業教育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同時也為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開辟了廣闊的發展道路。
(三)高等職業教育政策的規范
1991年召開了全國職業技術教育會議,同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對職業教育提出了大力發展的要求。世紀之交,黨中央、國務院做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戰略決策。2000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國務院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審批設立高等職業學校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0〕3號),對進一步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各類高等教育更快發展,發揮地方辦學的積極性,促使高等教育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起到重要推動作用。地方政府認識到產業發展所需的教育支撐越來越重要,于是紛紛將高等職業教育納入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同年,教育部頒布《高等職業學校設置標準(暫行)》,對高等職業學校校系兩級領導的配備、專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土地和校舍面積、實習實訓場所、教學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的要求,以及專業與課程設置、基本建設投資和經常性經費等基本條件做出了規定。其后,國務院于2002年頒布《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并于2005年頒布《關于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對職業教育提出了大力推進改革與發展、大力發展的要求。為落實國務院決定,2006年教育部出臺《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與此同時,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啟動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在這種內外支持和保障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新世紀前10年獲得了蓬勃發展。
(四)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轉型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提出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戰略部署,這標志著高等職業教育進入轉型階段。2014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發揮高等職業教育在優化高等教育結構中的重要作用,推動高等職業教育進一步發展。2015年,教育部發布《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提出了創新發展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與舉措和保障措施。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頒布,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鄉新增勞動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式,提出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這對于發揮高等職業教育在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引領職業教育發展、形成自身類型特色等方面的應有作用,逐漸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教育類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隨后啟動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群),這又是一項推動高等職業教育轉型的重大計劃和項目,為推進新時代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二、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道路的基本內涵
在40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道路,展現出其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復雜關系,要理解這種發展道路的內涵,就必須了解教育所嵌入的社會背景。正如日本學者新渡戶稻造所指出的,“善于思索的研究者會在過去的時代所蓄積的精神之中看到今日的結果。”通過對高等職業教育在中國發展歷程的梳理,可將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道路的基本內涵概括為:黨的領導統領發展方向、立德樹人確立發展根本、雙重屬性奠定發展格局、深化改革形成發展動力、產教融合夯實發展基礎、創新探索鍛造發展特色、項目引領打造發展先鋒、多元辦學助力發展繁榮、體系建設延伸發展鏈條、對外開放拓寬發展思路。
(一)黨的領導統領發展方向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重要的特征,黨的領導是全面領導,要履行好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必須堅持黨統領發展方向根本原則。高職教育必須抱有它自己的目的,這就要求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地位。對高等職業教育或高等職業院校而言,要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校長負責制,在此前提下,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并夯實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基礎,加強教師黨建和“雙帶頭人”隊伍建設,提高學生黨建工作和質量,以黨建激發學校、教師和學生正能量,引領學校更好地發展,教師更好地育人和學生更好地成才。
(二)立德樹人確立發展根本
立德樹人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這種指導思想深深地植根于對教育的社會功能、教育的根本目的這樣一些重大問題的認識與反思。這就要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扎根中國大地辦學,服務區域行業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把立德樹人和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全過程,以專業建設為龍頭帶動其他各方面工作,通過素質教育夯實立德樹人基礎,并重視發揮文化建設在立德樹人中的積極作用。
(三)雙重屬性奠定發展格局
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教性和職教性雙重屬性,因此,要堅持高等教育屬性,發揮其在優化我國高等教育結構方面的重要作用,培育職業教育類型特色,引領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這就要求高等職業院校科學合理辦學定位,在統一規劃下,保證多樣化,教育不應該僅僅是為生活做準備,實際上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重視和加強辦學主體即教師、學生、校友發展共同體建設,打造學校發展系統。
(四)深化改革形成發展動力
改革是我國過去40年最顯著的發展主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是切合這一發展主題才可能走出一條新路。20世紀90年代的高等職業教育,“三不一高”走出路子,“三改一補”形成合力,“三教統籌”明確方向。及至世紀之交,大眾化形成大發展的態勢,加之就業導向明確了辦學定位。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及培訓司前司長納伊曼所言,高等教育不僅應該培養學生今后能夠從事的職業活動,而且要教會他們在特定的經濟形勢和社會形勢下所應該采取的行動,高等職業教育通過提高質量確立了自身的教育地位。
(五)產教融合夯實發展基礎
高等職業教育是與產業經濟發展最密切相關的教育類型,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和周圍環境是否成功地取得了聯系,是否適應它要為之服務的社會、就業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當前國家產教融合發展政策已經明確,通過專設產教融合項目,強化政府、行業、企業、社會組織四方聯動,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教育鏈銜接。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開展1+X證書制度試點,并通過建設雙師創新型教學團隊來推動教師、教材、教法改革。
(六)創新探索鍛造發展特色
國際大學聯合會主席前朱雷克指出“大學在與它為之服務的社會的復雜關系中,應該面向兩個重大問題,能否解決這些問題將決定大學的前途:首先是它適應社會要求的能力;第二也是最重要的,看它有沒有能力超越單純的適應階段,在全世界發揮創造性和革新的作用”。在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鼓勵區域、院校和師生大膽探索,明確創新發展理念,提出行動方案,加強創新試點工作,突破“壓縮餅干”式人才培養模式,并通過探索集團化辦學、鼓勵混合所有制探索、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建設專業教學資源庫等路徑深入創新,及時總結經驗,形成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特色。
(七)項目引領打造發展先鋒
無論是對于高等職業教育,還是高等職業院校,項目都是良好的發展載體。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先后出臺實施了大量的項目,其中具有標志性的項目有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項目、國家骨干高等職業院校建設項目、優質高等職業院校建設項目等。當前,隨著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建設計劃的啟動實施,充分發揮項目的示范引領作用,推動高職教育整體發展,并向世界提供中國標準和中國方案。
(八)多元辦學助力發展繁榮
多元辦學即辦學主體的多元化,這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被證明是正確的道路,也是未來發展要堅持的重點。對于整個教育體系是如此,具體到職業教育乃至于高等職業教育,更是如此,隨著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迅速增長,在政府統籌協調和頂層設計的基礎上,充分調動行業、企業參與高職教育辦學的積極性,積極鼓勵社會力量投入辦學,并挖掘本科高校等多方潛力,引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形成包括各種類型學校的真正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與此同時,穩步提升技師學院辦學水平。
(九)體系建設延伸發展鏈條
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離不開一個完備的體系,這就要求在普職等值和中高銜接的理念基礎上,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這其中,既要有本科職業教育的試點,也要探索建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新政。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強化職業培訓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重視培訓體系建設,開展高質量培訓。同時,為更好地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相銜接,應將職業啟蒙與培養作為一個切入點來實施。
(十)對外開放拓寬發展思路
我國的改革進程總是伴隨著開放而展開的,在過去40年中,我國對外開放的領域從一般加工業擴展到基礎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這為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產業背景。在這個過程中,開放合作是基本思路,博采眾長、融合提煉是基本方略,在不放棄本國的歷史和文明中最優秀的東西的同時,采納世界所提供的最先進的東西,并將其同化,也即通過學習考察更新辦學理念和中外合作吸收先進經驗,師生互訪拓展國際視野,特別是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后,隨著我國企業“走出去”的不斷深入,高等職業教育配合“走出去”,進一步開拓國際化發展新路。
三、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經驗與啟示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40年的發展雖然是一段并不算太長的歷史,但在實踐中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道路,這種道路不僅是一種理論或體系,更重要的是實踐與成就,這種實踐與成就在發展道路的主題、主線與主體中得到突出展現,這是過往發展歷史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也是激勵我們勇敢面對高等職業教育未來挑戰的力量源泉。
(一)改革是主題
教育發展是現代社會的重大需求和必然趨勢,而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產業結構變革導致職業的內涵與外延發生變化,這些都對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提出新的要求。當然,我國高職教育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歷了諸多的曲折、反復,有爭論,有爭議,也有爭鳴,但還是堅定地往前走。因此,改革精神須臾不可丟。無論是20世紀90年代的“三不一高”“三改一補”“三教統籌”,還是21世紀以來的示范校建設、骨干校建設、優質校建設、高水平學校建設,越來越多的人找到了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主題,這個主題就是改革。當然,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確實存在著“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困境,需要重新審視國家在職業教育政策中的角色與功能,以改進高等職業教育政策。
(二)創新是主線
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中國特色是一脈相承的,其間雖然受諸如資源不足,隊伍不強,體制不活以及文化與社會心理的制約等種種困擾,曾有坎坷挫折,但終究沒有脫離其自身的發展道路,這其中,創新發揮了重要的觸發和引導作用。這既有國家政策發布與推動,也有思想觀念變遷與影響,還有重要人物與主要機構發展的典型案例,圍繞著這些主體及其行為,形成一系列匯聚各種價值和利益關系的空間,并以種種方式交織纏繞在一起,這些對于我們理解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的內涵有著重要的啟發價值和提示意義。
(三)院校是主體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從零起步,發展到今天擁有1 400多所院校、900余萬在校生的規模,辦起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職業教育。盡管不同的高等職業院校的發展環境和特色各異,但絕大部分高等職業院校找到高等職業教育這個領域內的不同問題點。在具體的探索路徑上,高職院校通常不采用先推演整體框架,再研究具體問題的做法,而是從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入手,逐步形成整體領域的框架,以持續的個體實踐推動整體發展。黨的十九大后,特別是2019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舉措,為高等職業院校實踐帶來更大更好的輿論環境和發展空間,高職院校更是基于創新實踐并從中學習改進,以推動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任何一種類型的教育總是在時間中展開的,離不開時間,也受時間的約束,現在的教育與過去的教育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現在的教育又將怎樣影響未來,我們會看到教育在時間中的變化,也看到它的不變。2020年,距離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發軔已過去了40年,站在這一新的發展起點上,“我們需要創造未來,而不是重復昨天;未來之路是走出來的,而不是本來就有的;人們在通往未來的路上都是邊走邊經歷著變化——改變自己,也改變目的地。”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是作為發展整體的高等職業教育,還是作為發展個體的高等職業院校,都必須不斷地使自己成為“歷史”,也只有這樣,才能為未來的發展注入持續而有強勁的動力。
本文摘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年第30期,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引用本文請標注:周建松,陳正江.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發展道路:演進、內涵與經驗[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30):73-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