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冰:高中發展與職普融通
來源: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瀏覽量: 3092
提要:(1)家長對中職焦慮與恐懼的主要原因,是無法升入普通高中。(2)中職教育發展新形勢:就業已經不是中職畢業的第一選擇。中職畢業生已經不適應當前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不能一方面改革高考“一考定終身”,同時另一方面又制造中考“一考定終身“。(3)在高中階段進行“普職分流”,是對中考低分學生的實行標簽化歧視,不僅違背《未成年人保護法》,而且也違背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不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4)撤并中職學校,加快普職融通是高中階段教育發展的新途徑對于初中生學業負擔沉重的問題,筆者一直銘心鏤骨念念不忘。前年春節,外甥女帶著女兒小月來拜年。談起小月,外甥女告訴我,上年秋季小月已進入武漢市一所排名不錯的初中。但是我發現小月這孩子讀初中不過一學期,怎么就沒有從前活潑快樂了!記得上一年這時候過來時總是問東問西,說個不停,跑來跑去,雙腳不停,活潑可愛極了。現在怎么沉默寡言了?不到一年的時間,成長會有這么大變化?長大了變文靜了?我百思不得其解。在和外甥女聊天的過程中得知,進入初中以后,小月就很忙很辛苦,平時放學有很多家庭作業,還要去培優補課,睡得很晚,幾乎就沒有星期天,沒有假期,春節期間也沒有休息,報了三個補習班。我問外甥:"你怎么也成了個虎媽,把小孩逼得這么辛苦?"她回答說:"不是我要這樣啊!是教育的形勢逼得我要這么狠心啊!如果現在不狠心一點,月月的成績上不來,中考成績如果不能超過整個學校人數的50%,今后就沒有高中可讀了!"外甥說,過去要求孩子補習不過是想多拿點分數,考上重點高中,即便重點(示范)學校考不上,還不至于沒有高中讀,可是現在如果成績差了連其他普通高中都沒有讀的了。小月學校的初中生人人都在補課,您說小月不補,啊功課拉下了怎么辦?我問:"怎么辦?"外甥女說:"都被趕到職業中學!"
我曾在一個縣的教育主管部門工作,當然知道人們不愿意自己的小孩初中畢業后讀職業中學。這是每一個有孩子的家長在孩子升入高中時面臨的最大焦慮。2002年《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要以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保持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體相當",后來的許多文件基本上都是沿用這個文件的提法,到了下面,就從"大體相當"演變成"普職比1:1"了。根據外甥女兒的描述,武漢市的初中畢業生將有近一半的學生無法進入普通高中,所以家長們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在中考中“落榜”,拼起命來讓孩子補習。我所知道的情況是:湖北省其他有的地方來得更加直接:中考分數300分以下的低分學生,干脆一刀切:普通高中一律不招,去讀職業中學吧!在取消高中擇校生收費政策以前,中考分數差一點,交錢還可讀高中,家長只是焦慮沒有上“好”的高中,現在普通高中的門居然向低分學生關上了!有一個初中校長對筆者說,現在1:1政策把校長都快逼瘋了!唯恐其他學校中考成績比自己學校好!
改變莘莘學子“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是我國當前推進新高考改革的主要目標。現在高中階段過早的實行普職分流,難道又要走過去高考的老路,實行“中考定終身”嗎?
我一直認為: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在新舊世紀之交,曾經出現過較快的發展勢頭,但這其實是一種虛假的繁榮。出現這種"快"的原因,主要是各地初中生源增加,普通高中學校辦得過少,容納不了需要,在所謂"渡峰"的情況下產生的。2007年以來,初中生源"高峰"一過,中職教育真實的萎縮狀況就表現出來,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難已經嚴重地困擾著學校,于是"行政招生""金錢招生"便從"潛規則"變成"顯規則"。最近幾年,用中考分數劃線,低分學生無緣進入普通高中的時候,中職招生的情況才有好轉。
老百姓之所以不愿意送孩子到中等職業學校讀書,其原因很多,包括社會平等的問題,就業企業勞動強度大、報酬低的問題等等,但是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人格歧視,沒有尊嚴。事實上,中等職業教育已經演變成一種"窮人的教育":基本沒有干部、知識分子和富人的孩子讀中職。進而又演變成一種"被歧視的教育",讀中職的學生都是中考成績差的學生,或者被普通高中認為不是"優秀生源"。
我曾和武漢市一位資深的中等專業學校的校長交談,他除了對上述認識有同感之外,還對中職學校的招生和辦學情況的新變化向我作了一些介紹:
第一,前些年中職學校的畢業生大多數畢業之后把就業作為第一導向。所以學校在宣傳口徑上總是說自己學校的畢業生質量高,就業率高。可是近幾年出現的情況是,中職學校的畢業生是把升入高等學校(大多是高職高專,也有升本科)作為畢業后的首選去向,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學生選擇就業。
第二,就中職學校的專業選擇來看,他們是一所工科專業為主的中專,前些年針對包括富士康在內的大型企業的專業,比如信息技術類、光電技術類、加工制造類、數控技術應用,模具設計與制造等等都是熱門專業,很多女生也報名學習這些專業。可是近年來變化較大,這些專業報名的人數急劇減少,特別是女生基本上都不報這類專業了,過去花很多錢買的實訓設施也開始閑置。第三,從和企業的聯系來看,他們的學校一向做得都是比較好的,武漢市很多有名的企業都在他們的學校招收畢業生,很多學生現在已經是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但是最近幾年,由于企業的轉型提升,來中職學校招畢業生的也逐年減少。
鑒于上述原因,學校把重點工作從過去做好畢業生的就業,轉變到現在的兩個方面,一是辦和普通高中同類型的培優班,目標是升學,一般是高職高專,升入本科最好;二是集中少量學生學習技能,拼全國職業院校的技能大賽,拿到名次,保持學校的聲譽。第一,從學生家庭情況的變化來看。20年前學生家庭特別是農村和城郊的一部分家庭,其家長是50后、60后,經濟狀況還處于改善之中,亟需要孩子早一點參加工作賺錢或者是減少家庭的負擔,因而大多數畢業生都選擇就業,尤其是前些年包括富士康這類大企業在國內發展較快,宣傳也多,工資也相對來說高一點,所以學校與這類企業相對應的專業也十分走俏。最近一些年來,學生家庭經濟狀況普遍看好,從家庭父母親角度來看,一般是“70后”或“80后”了,家庭狀況好轉了,沒有必要讓孩子過早就業的需要了,因此鼓勵孩子上大學。
二是從大學招生政策的改革來看,國家近年來加大了高等職業院校招生改革,實行了"文化考試+職業技能考試"、職業院校單獨招生、按照綜合評估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試等多種途徑,為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打通了升學的渠道,鼓勵了一些學生上大學深造的積極性,中職學校的畢業生直接就業的越來越少。另外,現在很多高職高專吃不飽,招不到學生,直接刺激中職學生進大學。三是從企業轉型的情況來看。過去傳統的加工制造業在最近一些年來轉型升級較快,很多依靠手工勞動的環節都轉成了自動化、智能型,一方面企業的物質性生產成本降低了,而另一方面人工的工資卻在大幅提高,因而企業朝自動化或智能化方向轉型較快,盡可能地少用人工或不用人工,即便是用人工的,也不從中職學校招工,多數是到高職高專招工。比如汽車維修,如果一個水箱壞了,過去可能要幾天的人工修理,現在因人工費用提高,工廠的生產力提升,可能將水箱報廢比人工修理更加合算。所以,從大型企業來看,在中職招收直接從事手工勞動的技能型人才大幅度減少,而對工人的知識結構和文化水平的要求更高,因而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已經明顯不能勝任現代企業的工作。四,從就業環境來看,無論是企業也好,還是個體創業也好,對剛剛就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特別是講誠信、講公德、講禮儀、講文化的要求更高,但是,具備這樣綜合素質的中職生并不多,因為他們只是初中生,從年齡閱歷、知識結構等方面看都無法達到。對一個從初中畢業進入中職學校學習一定專業技術的畢業生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過于苛刻的要求。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學校沒有“職業學校”(包括“高職”、“中職”)的提法。90年代中后期,我國一時間出現這么多所謂的“職業學校”,我實在不理解。在我們國家,有什么樣的工作不是“職業”呢?造導彈造火箭是不是一種職業?醫生是不是一種職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畢業的學生所從事的工作難道不是職業?我們強調各行各業都要堅持“職業道德”,指的是什么職業呢?
職業教育的來歷,是上世紀二十到四十年代,那時我國社會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社會的生產力極其低下,存在大量的既無文化,又無手藝的窮人,他們的生活無以為計。黃炎培等老一輩教育家提出通過“職業”教育,來“解決刻不容緩之問題”,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借用社會學概念來解釋,職業教育實質上就是一種生存教育。到了和二十一世紀新舊世紀交替之際,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又把這種名稱拿出來,令我實在不能理解。職業教育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是受教育者的家庭經濟貧困,需要孩子學得一技之長,及早就業謀生。二是動手學技術,這種技術因為受學生年齡和知識結構的限制,主要是手工技術,并不是指現代的電子技術、智能技術。到了當代,這種“職業”的教育還適合嗎?2020年,我國向全世界宣布已經消除了絕對貧困。消除貧困了的家庭,還那么急迫地需要孩子就業賺錢嗎?而且,現在已經普及的電子信息技術、智能技術、自動化技術、機器人技術,中職學校的畢業生是不能勝任的。因而過去意義的職業教育早已不相適應。
另外,我還想問的是:不冠“職業”二字的院校,是什么樣的院校?這些院校畢業的學生不能當工人嗎?在富士康、字節跳動等那么多公司打工的工人,所從事的是屬于動手強的技能型工作,現在一般稱為“員工”,但“員工”就不是工人?他們畢業的院校基本都沒有“職業”兩個字啊!所以,高等院校不能按照“職業”與“非職業”進行標簽化!我甚至感到,這也是高等院校認識上的誤區:對培養技能型人才學校的一種歧視!好像“非職業”院校比“職業院校”高人一等!所以,高等院校只能按照它的辦學方向加以區別,即:是基礎理論性還是實用技術性,而不能用“職業”來甄別,所有職業院校的“職業”兩個字都應該拿掉!
我們辦教育的,在學習貫徹教育類法律法規的同時,要站在未成年人的角度,學習貫徹《未成年人保護法》。2021年6月1日開始施行的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一章“總則”第四條,“保護未成年人,應當堅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則”。第三章“學校保護”,第二十九條“學校應當關心、愛護未成年學生,不得因家庭、身體、心理、學習能力等情況歧視學生。”目前我國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學生因為未滿十八周歲,都屬于未成年人啊!高中學校招生按照學生分數分類,強行將低分學生招入中職學校,并被認為不是“優質生源”,被貼上“雙差生”的標簽(家庭條件差、學習成績差),這是明顯的“因學習能力”問題的歧視行為,不是保護未成年人,不是應當堅持的“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則”,嚴重影響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和人格的尊嚴,應該堅決糾正。
另據鳳凰網2021-07-06消息:教育部調查“十堰17歲中專生實習自殺”事件:“2021年6月25日上午10:28,17歲的漢江科技學校中專生余駿,從深圳市華高王氏科技有限公司宿舍樓6層陽臺跳下。送醫后,當天中午被醫院宣布死亡。”
2020年11月4日《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報道《職校學生實習墜亡事件背后》:山東省沂水縣職業學校電氣工程系2019級學生,16歲的崔子安于9月30日13時58分“意外高空墜落”死亡。
我不知道這樣的惡性事件今后能否不再發生?!我們應該刻不容緩地去所有的實訓工廠去做一個檢查,看看還有多少中職生就業的“血汗工廠”!看一看對未成年中職實習生的勞動傷害究竟有多嚴重?救救中考落榜的未成年人吧!
從初中畢業進入高中階段開始的普職分流,正是十四五歲進入十六七歲青春期的發展階段,從青少年心理生理發展的規律來看,這一階段正是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反叛時期,道德心智的可塑性強,特別是十五、六歲時,是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黃金時期,是人的一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按照柯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這一時期青年人正處于道德認識“后習俗水平”時期,在這一個時期,采取適合的教育方式促進學生道德形成極其重要。在高中階段,過早地將十五、六歲的孩子分流進行職業學習和訓練,不利于這些孩子良好道德的形成。同時,十五、六歲的孩子也是智力形成的時期,十四歲時期的中考分數,不能代表未成年人的學習能力和智力水平。假如華羅庚的文科成績不好,按今天的中考分數,他肯定不能升入普通高中;吳晗的理科成績不好,也同樣不能進入普通高中。所以說,以中考分數為依據分流學生是極不科學的,真不知道我們過去已經毀掉了多少偏科性人才!難道我們還要繼續這樣下去嗎?要認真貫徹執行習主席關于“推動職普融通”的指示精神,盡快在高中階段推動普職融通。普職融通:簡單說,就是撤并職業中學到普通高中,不再單獨設置職業中學,包括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
普職融通并不是高中教育排斥職業教育,而是中職并入普通高中之后,在普通高中設置職業技術教育課程,規定所有的高中學生必需選修。高中三年,過去通常都是前兩年把高考應試科目課上完,第三年全面復習應考。普職融通之后,選修職業課程并不準備升學的學生,可以在高中三年級時(已滿18周歲,進入成年),進工廠實習,然后就業。
1)有利于高中階段學生的勞動教育,促進立德樹人目標的落實。前些年的普通高中,一味地進行著高考刷題訓練,學校根本沒有勞動課。最近幾年,雖然根據中央的要求增加了勞動課,但很多地方也是走形式,走過場。現在的高中生真的已經到了“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程度了!普通高中和中職融合之后,把勞動課作為所有學生必須選修的職業課程,參加真正意義上的技能培訓和勞動。這對于高中學校立德樹人具有重要的意義。
2)有利于打破高中招生中“擇校”“掐尖”等等不良招生行為。普職融通后,所有高中學校的招生必須打破原有的招生格局,全部實行電腦隨機搖號配校,不再存在所謂示范校、重點校的“指標配額”等等。只有普職融通,高中招生中的這種難題才可迎刃而解。
3)有利于高中學校的課程改革。普職融通之后,不僅現有中職學校閑置的校舍和實訓設施可以得到充分地利用,而且也有條件開設多門選修課程讓學生自愿選擇。
4)高中普職融通之后,會改變中等職業學校招收的初中生不能適應經濟飛速發展的需要,國家把職業教育的重點放在高職高專,有利于培養出真正的"大國工匠"的精神風貌。
5)有利于緩解初中學生的競爭壓力,消除家長的升學恐懼,糾正對未成年人的歧視行為。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平等互利和改善人際關系。校與校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不再因為分數的區別而存在等級,存在歧視,有助于促進社會的和協。
6)高中學校能夠真正做到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放在首位,而不是升學率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
1)決策者錯誤地認為高中普職分流可以解決企業缺人才、缺技工的問題。這種思維在二十年前可以理解,在企業已經普遍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已經是過時的教育思維。
2)用中考成績把分數低的學生劃出高考之外,辦高中重點校,示范校,火箭班,實際上是地方政府為了出政績,學校為了出成績,而不是為了老百姓!
3)普通高中學校的干部和老師仍然對中職學校的老師抱有歧視和成見。
4)政府主管部門不愿意放棄自己分管的權利,主要指教育主管部門分管職教機構,同時也包括人力資源部門主管技工學校的權利。
高中教育階段的普職融通,過去也曾提過,因為存在很多障礙,都沒有落到實處。當前應該認真學習和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教育思想,在中等職業教育問題上,把高中階段普職融通上升到落實立德樹人的精神上,下決心,訂計劃,分步驟改革到位。筆者相信,實行普職融n通,打破普通高中按分招收學生之后,教育領域很多老大難問題將會迎刃而解。
1)中職學校撤銷并入普通高中之后,在普通高中設置職業教育課程。所有學生必須選修職業課程,把職業課程、勞動效果納入學生,品德建設和綜合素質考評之中,作為升入高校的參考。
2)廢除現有的,造成高中學校極不均衡的重點學校或示范學校制度,將這些學校過度集中的高職稱、高水平學科教師分配到其他普通高中學校,使文化課教師資源在各個學校中保持均衡。高中學校把培養人而不是升學率放在首位。
3)其次是要在師資的配置上實現區域內均衡。一是把現有中職學校的專業教師進行重新配置,不僅要在原有普通中學教育教學課程中擴大職業教育比重,而且更要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二是將現有中職學校的實訓設備綜合運用,各學校均可使用,避免出現閑置浪費,提高實訓設備的利用率。
4)高中招生的方式,在促進高中學校教學資源平衡的狀態下,堅持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科的原則,讓所有的學生都有學上,讓所有的學生都能自主地規劃自己將來的人生。
5)在落實的步驟上,首先要徹底改革高中學校的招生制度,在各地省級重點高中學校實施,打破他們在當地高中教育的壟斷地位。具體而言,就是撤銷中職學校之后,省級重點學校要帶頭招收中考分數排名之后的學生,開設職業教育課程。
作者:張曉冰,1957年生。湖北省監利市教育局原局長、黨委書記。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著有《鄉村筆記》《農村教育改革的一場風暴》《做一個理性的教育者》《紅樓夢里的教育學》等書。曾獲2009年《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全國首屆教育改革創新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