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華總工會、中央廣播總臺主辦的2021年度大國工匠揭曉,十名獲得大國工匠榮譽稱號的工人中,過半都是技校畢業。
我們現在所稱的中職生,又叫三校生。所謂的三校,即職業高中,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同樣是中職學校,為何技校培養出了大國工匠而職高和中專則沒有?這是一個偶然,還是別的什么呢?
在我推送出《技校的榮光,但很遺憾……》這篇文章后,有朋友發出了上述疑問。老實講,我沒有確切的答案,只能試著用我掌握的有限的專業知識,作一個回答。
這要從三校的歷史、演變和定位說起。
中專的歷史最為悠久。中專的淵源是民國時期的職業學校。民國時期的職業學校和今天的職業學校不同,民國時期的職業學校是面向中產階層的。建國后,這種綜合性的職業學校被改造成了單科性的技術學校,即后來的中等專業學校。中專的定位是明確的,即培養技術員和管理干部。在精英時代,中專生幾乎沒有做技工的,甚至能進入高校和科研院校,成為教授和研究員,其中不乏獲得國家科技大獎和成為院士的。
技工學校是建國后在為失業工人再就業培訓基礎上建立的。技工學校的培養目標非常明確,即培養技術工人,而且是硬技術含量的技工,比如車工、銑工、鉗工等。技工學校一般由企業和行業主辦,因此,它有條件舉辦這些硬技術的專業。
職業高中發展最晚。它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產物,大都是由普通中學改辦,在實踐教學上存在先天不足,因此,它開辦的專業多是面向第三產業的“軟技術”。職業高中的培養目標也一直模模糊糊。它的畢業生多成為服務業等新興產業領域的“灰領”工人,即便是進工廠,也多為普工。另外,在精英時代,中專和技校都是包分配的,而職業高中則是自謀職業,因此,中專和技校的生源質量要比職高好很多。1995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6.9%,2021年則達57.8%。如果折算一下,精英時代的中專和技校生可能最少相當于今天的普本,有的則可能相當于重本。
綜上所述,在精英時代,中專培養的是干部身份,即便進入工廠,也是做技術員或者工程師,不會做技工。職業高中先天不足,只能培養軟技術,即便進入工廠,也大多做普工。只有技工學校在培養技術工人上名副其實。這或許是大國工匠為何多產生在技校的一個合理解釋吧。
有人可能還會問:高職為何沒有產生大國工匠?
高職大都是由中專升格而來的,在精英時代,培養目標是工程師。進入大眾化時代后,中專和專科的地位雖然沉淪,但接受這個現實,高職生開始進入產業工人行列,還是晚近的事。而一個優秀技術工人的成長,需要長期實踐經驗的積累,特別是要成為一個大國工匠,需要付出數十年,甚至一生的努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高職是有機會出大國工匠的。但也有可能,將來的大國工匠的學歷會提升到本科。
事實上,2021年技校畢業的大國工匠中,至少有兩人通過高職院校進行了學歷提升。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也可以稱為高職生的大國工匠。因此,如果將來高職生不幸出不了大國工匠,也沒啥可遺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