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不需要持證上崗的職業。”這句耳熟能詳的話正在漸漸發生“變化”,家長們或許也要持證上崗了。浙江省教育廳在《關于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杭111號建議的答復》中提道,杭州市上城區推行“星級家長執照”,基于數字家長學校學習數據,對“父母持證上崗”進行了有效探索。計劃2021年秋季學期開始,在浙江數字家長學校試行家長學習積分制,待時機成熟時在全省推行。這一消息迅速登上熱搜,網友們圍繞推行該制度是否有必要展開了爭論。(7月13日 法治日報)
家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質量直接影響國民素質和社會進步程度。然而,如今的家庭教育質量堪憂。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導和必要的監管,長期“自由發展”,許多家庭教育陷入了誤區:履行學校教育的職能,荒廢了自己的“責任田”;違背教育規律,常常拔苗助長,有些家長甚至背著孩子搶跑;教育方法簡單粗暴,非打即罵。
為家長補上親職教育課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如何開展乃至普及親職教育,是課題,也是難題。提高家庭教育質量,不只是學校的責任,也是家庭和社會的責任,需要各方不斷探索。相關部門已經作了不少嘗試,也積累了一定經驗,但仍未能與更多家庭達成默契。開展與普及親職教育,要得到更多家庭的理解和支持。
無論是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推行的“星級家長執照”工程,還是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推出的“4C”家長培訓制度,抑或是廣東省中山市探索的“孩子要上學,家長先上課”模式,都只是開展與普及親職教育的抓手。拿“執照”、獲取結業證書等只是手段,其最終目的是激勵家長持續學習的積極性,不斷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和質量。
只有明白推行“父母持證上崗”的真實意圖,家長才不會把親職教育當作負擔,才能在不斷學習中解決家庭教育難題,實現親子共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