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學期開學伊始,全國各地力推“高中雙休“,各種意見爭論很大。對這一政策持不同意見的學校和家長,擔心別的學校不執行自己吃虧,擔心別的孩子校外偷偷學自己吃虧。
糾結的核心是高中雙休和高考升學的關系。
我們分析,按照現在高考高招的改革方向,高中雙休不要糾結,該休就休,因為學校和個人的高考升學成績不取決于此。
高考高招這個“指揮棒”在引導教育改革,從應試刷題轉向核心素養,從死記硬背轉向創新創造,從時間競爭轉向效率競爭,原來靠時間堆積、軍事化管理、刷題應試的競爭模式不適應未來要求,出不了成績了。
教育部《關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第9條是考題的內容和形式改革,要“加強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和思維品質考查,引導創新能力培養。注重考查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引導學生融會貫通、靈活運用。”
這幾年一直在力推這個方向,在考題上表現十分明顯,即“創新能力”“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學生反映高考題目越來越難,其實不是題目難了,是考察重點變了,不適應,是學校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不適應目前的高考題目的內容和形式。
比如高考數學卷的 “火星車路徑規劃” 題目,要求學生將三角函數與航天軌道計算結合,需要學生具備跨學科知識遷移能力。還有將量子計算中的疊加態原理融入概率問題,考生需要先理解物理概念再建立數學模型。這種跨學科命題方式,使得單純刷題的學生在考場上面臨"題目看得懂,思路找不到"的困境。某省新高考方案就明確,物理、化學、生物三科將共享15%的“交叉命題”。生物遺傳題可能嵌套數學概率模型,化學實驗設計需結合環境科學知識。
還有,語文現代文閱讀開始出現學術論文節選,要求學生比較三個文本觀點的異同,作文評分新增 “批判性思維維度”,英語讀后續寫注重情感邏輯的連貫性,物理試題引入最新科研成果作為題干,都要求批判創新、靈活運用。
教育部考試院近年組織的命題研討會中,"真實情境""高階思維""知識遷移"成為高頻詞,命題專家導向明確,"淘汰的是解題機器,選拔的是思考者。"
985高校招生辦主任座談會上,"我們需要能提出問題的學生,而不是只會答題的考生"成為共識。
現在,能代表中學升學成績的重點高校,通過非高考或半高考選拔人才的方式和招生數量越來越多,比如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領軍計劃的人才選拔類,以中科大為代表的少年班類,大量的奧賽保送生類,強基計劃類。這些招生更是強調活學活用、創新創造。
這些變化都在傳遞明確信號:靠時間堆積的訓練并不重要,高中是否雙休并不重要,對于學生來說不是精確到分鐘的訓練而是深入、發散、靈活的思考,重要的是高中學校有沒有師資、課程、場景、項目、方案來培養學生面對新的高考高招的能力,
其實,有些學校已經在適應變化,積極探索。江蘇某民辦高中周末不上課,改為 “項目制學習日”,學生可選擇參與機器人研發、古建筑測繪等 12 個實踐項目;廣東某民辦高中與 985 高校共建 “學科特訓營”,周末邀請大學教授開展前沿講座;深圳某中學將每周五下午設為"跨學科項目日",訓練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中自然形成知識聯結能力;某縣域中學開發"學術閱讀課程",要求高二學生精讀《科學》《自然》的簡化論文;成都某私立學校建立"雙師課堂",學科教師與大學研究員共同開發課程,把基因編輯、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轉化為高中生可理解的探究課題。
站在高考高招變革的臨界點,高中管理者需要清醒認識到:繼續在時間戰、題海戰的泥潭中掙扎,終將被淘汰出局。那些率先構建素養教育體系,將課堂轉化為思維訓培養的學校,正在悄然改寫高考競爭版圖。
(作者:馬學雷,全國工商聯民辦教育出資者商會監事長,城華教育智庫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