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至10日,202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總結2024年教育工作、分析當前形勢、研究部署2025年工作。
會議部署了2025年7項重點工作,分別是:加強教育系統黨的建設、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持續提升教育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啟動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健全教育國際戰略合作體系、持續推進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持續鞏固教育系統安全穩定態勢。
觀察2025年教育7項重點工作,出現了一些新提法,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優化高等教育布局
會議提出,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機制,積極探索形成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制度機制,著力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專家指出,優化高等教育布局,要調整優化高等教育的學科專業結構、高校結構、區域結構。
首先,加快調整學科專業結構,要全面開展專業設置與區域發展匹配度評估,提前謀劃、超常布局產業急需學科專業,多部委聯合制定學科專業調整優化方案。
2024年,我國增設國家戰略急需專業布點1673個,撤銷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1670個,調整力度空前。
下一步調整的重點有哪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周天華2024年10月撰文指出,要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調整優化涉農學科專業,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等。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范圍內高校紛紛裁撤文科專業和課程。在我國,近年來也存在壓減文科專業的趨勢。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指出,這是因為過去20多年來,為了擴大招生規模、辦學體量,不少高校選擇開辦一些辦學成本相對較低的文科專業,不少文科專業沒有辦出特色。這不但導致文科專業的人才培養超過社會需求,而且影響這些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
他表示,大學縮減文科專業、培養規模,是根據本身辦學定位、社會需求變化進行的正常的辦學調整。與其說是“文科衰敗”,不如說是“文科回歸”。文科與理科一樣,都需要與時俱進創新升級,其中一個重要方向是文理融合。
其次,加快調整高校結構,要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發展,擴大優質本科教育供給。
2024年,我國新增高校學生宿舍床位40萬張,“雙一流”建設高校擴大本科招生1.6萬人,新建了一批高水平教學科研基礎設施。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郭鵬2024年9月撰文指出,將以學生宿舍建設、“雙一流”高校新校區建設等為重點,提升高校辦學承載能力。穩步擴大本科層次人才培養比例,有序增加優質本科教育招生規模,持續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
再次,加快調整高等教育區域結構,要積極推進部省共建在地直屬高校,優化省部共建高校區域布局,深化東中西部高校協作,深入實施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進一步提升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
郭鵬2024年9月撰文指出,新增高等教育資源適度向中西部地區、民族地區傾斜,推進在京疏解高校雄安校區建設,在中西部和東北等地區布局建設一批高等研究院。
在高等教育區域布局方面,一位高等教育專家表示,需要考慮高校區域布局與人口流動的關系。
“西部地區的學生向東部發達地區流動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的趨勢,因此,西部地區建設高校要謹慎,現有高校資源總體能夠滿足當地學生入學需求,更需要的是支持西部地區名牌高校發展并服務當地。”他說。
超前謀劃教師資源配置
會議提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健全教師教育培養培訓體系,超前謀劃教師資源配置。
截至2023年底,我國共有中小學幼兒園專任教師1602.78萬人。教育資源配置要與人口變化協同。當前,學前教育學齡人口在持續減少,小學在學規模已于2023年達峰,初中學齡人口仍在持續增加。
專家指出,目前我國教師資源配置存在結構性短缺:從學段來看,初中、普通高中教師仍有缺口;從學科來看,科學、美術、體育、心理等學科,特別是農村地區上述學科教師緊缺;從專業性來看,高學歷、高素質、專業化教師緊缺。
如何解決教師資源的結構性短缺?有的地方采取了專職教師走教制,讓教師流動起來,農村教學點的藝體類和綜合實踐等課程得以正常開設。
但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介紹,全科教師是世界主要國家小學教育的基本制度,比如日本小學教師基本是全科教師,教授3門或更多課程。全科教師可以融會貫通不同學科,對提高教學很重要。
楊東平還認為,在中國推行小學全科教師還有一個好處:各科的學業難度不至于特別高,作業和考試也無需爭奪學生的時間。
同時,“幼兒園、小學教師將過剩”的話題近年來持續受到社會關注。一些地方在優化農村學校時,出現過剩師資。
但專家也認為,教師資源配置不能過于“超前”。幼兒園、小學適齡人口減少,給小班小校建設提供了契機。小班小校要求更大比例的師生比,因此需要保留更多的教師。
比如,2022年德國有普通中小學生760.7萬人,教師79.3萬人,師生比約1:9.6。我國2023年普通中小學生1.89億人,專任教師1295.41萬人,師生比約1:14.5。
楊東平介紹,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是,每所小學大約150名學生,每個班級約20名學生。“實行小班小校,可以讓校長可以了解每一個學生。”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