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廈門大學宣布對人文學院進行調整:原屬人文學院的中國語言文學系、哲學系分別獨立為學校直屬教學科研單位,另將在原歷史系的基礎上成立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撤銷人文學院。
據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官網介紹,該學院前身系1921年創辦的國文系及1926年成立的廈大國學研究院,魯迅、林語堂等著名學者曾在此任教。據了解,此次并不是廈大人文學院第一次有系脫離母體,現在的廈大社會與人類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電影學院的主體都是廈大人文學院孕育。
2007年,原屬于人文學院的新聞傳播學系與廣告等系合并組成新聞傳播學院。
2019年,人類學和民族學系也從人文學院拆分出去,與原屬于公共事務學院的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以及一些研究院組成了社會與人類學院。
2021年,中文系的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也從人文學院拆分出去,與藝術學院的視覺傳達等專業合并組成電影學院。
剩下的中國語言文學系、哲學系、歷史系終于也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
近年來,撤銷學院、重新組建新學院等院系調整的新聞總能引發各方關注。

除了上表統計的撤銷學院情況外,不少高校都進行了院系調整,但調整的具體情況并不相同。
系改院:一個學院分立組建為多個新學院
和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類似,浙江大學也于2021年調整了該校人文學院體制機制。原屬人文學院的中國語言文學系、歷史學系、哲學系3個系,將新組建為文學院(籌)、歷史學院(籌)和哲學學院(籌)。
2019年西北工業大學理學院撤銷,相關系所按照學科類別,分別轉入新成立的數學與統計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據了解,該校的理學院是2003年由應用物理系與應用數學系、化學工程系合并而成的。
2021年中國海洋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建制撤銷,成立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部。在這一學部之下設立四個新組建的學院: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海洋技術學院。四個新學院的前身為原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下設的物理系、電子工程系、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海洋技術系。
合并重組:多院(系)及科研機構合一
202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在國際關系學院、社會學院、哲學院、文學院、歷史學院和政府管理學院基礎上,按照學科歸屬或學科關聯度,整合之前未進入科教融合學院的14個學系及其所屬學科,重新組建國際政治經濟學院、社會與民族學院、哲學院、文學院、歷史學院和政府管理學院。
2021年初,陜西理工大學撤銷了文學院和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設立人文學院。撤銷原經濟與法學學院和管理學院,設立經濟管理與法學學院。
2020年北京郵電大學,將原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和網絡技術研究院重新整合、調整,組建新的計算機學院(國家級示范性軟件學院);將原電子工程學院、光電信息學院調整、合并,組建新的電子工程學院;將原現代郵政學院、自動化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電子商務中心調整、合并,成立新的現代郵政學院(自動化學院)。
為何多所高校都在進行院系調整?調整會對學校的發展起到什么樣的促進作用?
高校在發展過程中,對院系調整是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需要和必然。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陳廷柱教授曾撰文表示,院系設置調整在任何國家或歷史時期都是經常發生的事情。不同國家以及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因為政治體制、經濟基礎、主流文化、科技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或顯著的差異,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的需求與要求,就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差別,與之相適應的院系設置也會受到這樣或那樣的影響。換個說法,只要社會大環境在不斷發生變化,院系設置調整就沒有完成時。
具體到學校層面,中國石油大學曾提到,對院系進行調整,在學科建設方面,有利于優化學科布局,有利于學校發展目標和一流學科建設目標的實現,有利于搶占新興交叉學科制高點;在人才培養方面,有利于教學科研的融合,助力科研支持教學,讓一流人才培養更加扎實;在協調發展方面,有利于落實“強優,拓新,創一流”的建設要求,有利于學科生態建設,保證各學院間的互相支撐和共同發展;在資源整合方面,有利于人力資源優化、研究力量優化、研究平臺優化以及教學資源優化。
去年浙大人文學院撤銷后,一位曾在該學院任職的教授發朋友圈說:“如果將(人文)學院比作一個家庭,那學科就是一個個家庭成員,不斷成長壯大,到了要自立門戶、分灶吃飯的時候。當然,任何比喻都是跛腳的,我們的文史哲學科有著幾十上百年的歷史,底蘊深厚,遠非十幾二十年的新學科能比,但近些年來文史哲學科的快速提升有目共睹,從這一層面來說,新學院的分設,是人文學院建設成就的一個良好結果。因此,作為一個行政單位的人文學院雖然畫上了句號,但浙大文史哲學科則是另起一行,要書寫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