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教招生宣傳不可劍走偏鋒
來源: 中國教師報
瀏覽量: 7777
為有效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國家規劃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教體系,創新建立了職教高考制度,著力促進普職融通,形成了“中職—高職—本科—碩士—博士”多層次教育的一體化貫通,并重新修訂了職業教育法,為我國職業教育的戰略發展描繪了藍圖,提供了法律保障。
遺憾的是,出于解決招生難題的現實需求,許多職業院校想方設法開展多種形式的招生宣傳,以吸引更多更好的學生就讀職業教育。
其中,“升學”被廣大職業院校當成了面向考生和家長宣傳的亮點和關鍵詞。客觀來講,廣泛宣傳學校的升學成績,只要基于真實數據,直面公眾訴求,本無可厚非,尤其是在國家將中職教育的辦學定位由以往的“以就業為導向”調整為“就業與升學并重”的大背景下,更無須詬病。但是,如果一味地將“投機取巧”作為誘惑來面向學生宣傳,就有待商榷。
整體梳理目前職業院校普遍“主推”的升學“賣點”,主要有以下五點:
一是不用考試,可以低門檻入學。不管考了多少分數,家長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被更好的學校或專業錄取,否則心里總會產生“浪費分數”“吃了虧”的感覺。對于那些分數較低的考生來說,不要分數的低門檻、零門檻入學,則會讓他們感覺“占了便宜”。正是基于這種認識,許多學校在招生宣傳中,常常將不用考試、不要分數的“注冊入學”作為吸引家長的“賣點”。而對于一些專科“3+3”、本科“3+2”等分段培養項目,許多學校則會以“不用考試”的“直升”和“基本不會被淘汰”的承諾來“安撫”學生,以緩解他們對考試的恐懼。
二是容易畢業,可以劍走偏鋒。報考職業院校的學生通常更關心考試難不難,最終能不能如期畢業。為了迎合學生的這一心理,許多職業院校會想方設法“寬慰”考生,以堅定他們的報考決心。筆者曾親耳聽到有招生老師向學生介紹,“職業院校主要看動手能力,理論課、文化課不太重要”“職業院校的專業比較多、比較細,許多課程沒有平行班,沒辦法組織統考,很多都是授課教師自己出題考試,然后自己評卷打分”,“實在考不過關,畢業之前還有補考”。如此宣傳,職業教育顏面何存?如此教育,立德樹人的價值導向何在?
三是學制很短,可以鉆空子套讀。如果不能在分數上占到便宜,許多家長就更希望在就讀年限和學費成本上能夠“節省”一點。“套讀”就是不少職業院校向考生及家長主推的特色項目,既省錢,又省時間,“性價比”很高。比如,初中畢業生就讀中職學校,既可以在3年畢業后報考全日制高職院校,也可以在二年級結束時“套讀”兩年成人教育或自學考試,雖然最后獲得的是非全日制成教類文憑,但就讀時間卻可以大大縮短。同樣的“套讀”項目在高職院校更多,“專轉本”“專升本”“專接本”等多種渠道都可以讓專科生順利升入本科。這是家長普遍關心,也是職業院校樂于向家長推薦的項目。
四是中外合作,可以曲線救國。選擇出國求學的大體有兩類人:一類是學霸,希望以高分換取全額獎學金,享受國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另一類是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可以利用國外的入學“申請制”獲得就讀機會。其中,英國研究生的一年制、加拿大研究生的一年半學制最受歡迎。這些花錢買面子、花錢買機會的“曲線救國”,每年都是教師熱推、家長熱追的項目。
五是工學結合,可以節省學費。民辦院校普遍不享受財政撥付的“生均經費”“辦公經費”,學校的運轉經費基本來自學費。出于辦學需要,民辦院校的收費標準一般都會高出公辦院校很多。現實中,當職業院校的低吸引力與民辦院校的高收費相互疊加時,民辦職業院校的招生競爭力就會更加弱勢。為了突破高收費“魔咒”,一些學校被迫動起了“工學結合”的腦筋,入學時學校按公辦標準向學生收取學費,入學后再組織學生“頂崗實習”,以實習所得補交學費“差價”,許多違規實習亂象也由此產生。
凡此種種,確是當前部分教育政策客觀存在的漏洞。學校面對家長(考生)需求“投其所好”,本也不足為怪。但若職業院校將其作為主流“賣點”或隱形“誘餌”大肆宣傳,顯然不太適宜。如果為了迎合考生和家長,再摻入一些虛假宣傳,混進一些“野雞學校”,則更不能被允許。畢竟,教育是立德樹人的神圣事業,是培根鑄魂的偉大工程,切不可肆意而為,誤人子弟。
(作者系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