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黑龍江、吉林、安徽、江西、貴州、廣西等七省(區)將于今年秋季學期啟動改革,開始實施“新課程、新教材、新高考”。這意味著,今秋入學的高一學生將在2024年迎來“新高考”。
新高考,模式怎么改?老師怎么教?學生如何選?最后考什么?面對全新的高考模式,你準備好了嗎?
怎么改?
新高考改革從2014年在浙江、上海啟動試點以來,全國各省份分階段穩步推進。
2017年,北京、天津、山東、海南作為第二批試點省(市)開始新高考綜合改革,并在2020年迎來首批“3+3”模式的新高考考生。
2018年,廣東、重慶、江蘇、福建、河北、遼寧、湖南、湖北8省(市)作為第三批新高考改革試點省(市),采用“3+1+2”模式,在2021年也迎來新高考“首秀”。
甘肅,將在2024年迎來“新高考元年”!
“從前三批已經‘落地’的新高考方案看,考試科目設有‘3+3’‘3+1+2’兩種模式,不論是哪種模式,語文、數學、外語3科均為必考科目。”蘭州五十八中(蘭煉一中)校長謝登科說。
● 名詞解釋
“3+3”模式:前一個“3”為全國統一考試科目,即語文、數學、外語3科;后一個“3”是3個選考科目,由學生自己選擇。首批試點的上海市從物理、化學、生物學、歷史、地理、思想政治6科中任選3科;浙江則從物理、化學、生物學、歷史、地理、思想政治、技術7科中任選3科,相比上海選考科目,多了一門技術學科。
“3+1+2”模式:“3”為全國統一考試科目,即語文、數學、外語3科;“1”為首選科目,考生須在物理、歷史2科中任選1科;“2”為再選科目,學生要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4科中任選2科。
在謝登科看來,新高考改革的內容主要有“四大變化”:考試科目的變化、評價方式的變化、高校錄取方式的變化、課標教材的變化。
1.考試科目的變化
改革前,考試科目文理分科,學生知識面窄,過早限制了學生潛力的發展,不利于培養綜合素質人才。
改革后,除語文、數學、外語3科國家統一考試科目外,不論是“7選3”,“6選3”,還是“2選1+4選2”(“1+2”),分別給了學生35種、20種、12種不同的學科選擇組合,體現了尊重學生興趣、特長發展的改革取向。
2.評價方式的變化
改革前,高考是“一考定終生”、唯“分數論”,學生學業負擔過重,不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改革后,確立了“兩依據、一參考”的高考招生錄取模式,其中,“兩依據”是指語文、數學、外語3科全國統考成績和3科選考(和高考統一組織、同步進行)科目成績;“一參考”是指把綜合素質評價作為招生錄取的參考條件,并將使用權交給各高校。
3.高校錄取方式的變化
改革前,文理分科,分批次錄取;在不同時間節點按照劃定的批次填報志愿,然后在對應的時間節點完成錄取。
改革后,高考志愿直接填到專業,專業調劑將成為歷史。從今年首次實行新高考的八省(市)來看,福建、江蘇、廣東、湖南、湖北5省份均實施“院校+專業組”平行志愿投檔,這意味著考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特長,優先從專業角度選擇高校并填報志愿。與現行志愿填報和錄取方式相比,主要優勢是擴大學生選擇權,提高志愿滿意度和滿足率。
學生若傾向于以院校來主導志愿,可按照“甲院校+A專業”“甲院校+B專業”的方式填報,以增加考入某校的幾率;或者以專業來主導志愿,可按照“甲院校+A專業”“乙院校+A專業”填報,以增加考入某專業的幾率。
4.課標教材的變化
我省2021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將面臨“三新”——實施新課標,使用新教材,參加新高考。高中生的學習將迎來新變化,對老師的教學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課標、新教材的同步實施給教師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教師只有吃透課標和教材,深刻認識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課程教學改革理念,以學生的“學”而非教師的“教”為出發點,才能寫出符合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設計和作業設計。不以深度學習下大概念、結構化教學為支撐,主題單元教學就不可能跳出傳統單元教學的窠臼,也難以解決學科素養落實和教學改革中遇到的“進度、質量”等棘手問題。
怎么教?
新高考不僅僅是考試科目的改變,而是包括自主選擇、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等方面的全方位改革,讓高考更加多元化、人性化,也讓學生從固定班級教學中的“被動接受角色”轉變為“主動選擇角色”,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從“3+3”模式的20種學科選擇組合,到“3+1+2”模式的12種學科選擇組合,大大降低了學校組織教學的難度,但新高考給學校、老師都提出了新要求。
謝登科表示,新高考下的學生選科,必然導致學校教學的全面改革,首先是走班制。走班制對學校的師資、教室、管理、信息化等都帶來更高的要求。新高考下,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選擇權,但隨之而來的是學校分班、師資力量的壓力和學生、老師的適應等等問題。
“物理學科在自然科學中的基礎性地位是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3+1+2’模式,物理、歷史兩科作為首選科目,要求學生必修至少選擇其中一門參加考試,此舉有利于解決物理學科報考人數減少的問題,這對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和培養科學精神,特別是對于培養國家戰略科技人才、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至關重要。”謝登科說。
今年考入蘭化一中的高一新生常家源說:“新高考模式下要選科,由于選科組合的不同,學校教室和老師又是相對固定的,所以,同學們將面臨‘走班制’,不像以前那樣,大家在同一個教室里面對的是相同的同學。”
“關于走班,能不走就不走,能少走就少走,不得不走了再走。走班只是一種需要,而不是時髦,因為大家要學的東西不一樣,才不得不分開上課。”謝登科給出了四種“走”法:
1.全走班:全開全走。在大走班基礎上,在部分學科中分層走班。
2.大走班:多開多走。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完全滿足學生需求,根據各班級、各學科選擇人數,結合教室分布合理劃分單元,單元內6科全部走班。
3.小走班:少開少走。允許學生自主選擇,盡量滿足學生選擇,先將選擇人數多的組合固定班級,最后再在選擇人數少的組合內實施一定限制的走班,如定2走1、定1走2。
4.不走班:不開不走。固定幾種組合,要求學生只能從這些組合中選擇;按照組合固定分班,不走班。
怎么選?
新高考改革,今秋入學的高一新生就要選科走班嗎?
蘭州五十八中教導處副主任王振東的答復是:不!
今秋入學的高一新生,第一學年開設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學、歷史、地理、思想政治、音樂、體育、美術、心理健康、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生涯規劃16門課程,所有高一學生的學習方式和上一屆高一學生一樣,沒有變化。
唯一不同的是,增加了一門生涯規劃課程。
之所以開這門課程,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了解自己,為高二選課走班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3+3”模式有20種選科組合:
⒈物理+化學+歷史
⒉物理+化學+地理
⒊物理+生物+歷史
⒋物理+政治+歷史
⒌物理+歷史+地理
⒍物理+政治+生物
7 物理+生物+地理
⒏物理+政治+地理
⒐物理+化學+政治
10物理+化學+生物
11化學+生物+歷史
12化學+政治+歷史
13化學+生物+政治
14化學+政治+地理
15化學+歷史+地理
16化學+生物+地理
17生物+歷史+地理
18生物+政治+地理
19生物+政治+歷史
20政治+歷史+地理
“3+1+2”模式有12種選科組合:
⒈歷史+政治+地理
⒉歷史+政治+化學
⒊歷史+政治+生物
⒋歷史+地理+化學
⒌歷史+地理+生物
⒍歷史+化學+生物
7 物理+化學+生物
⒏物理+化學+地理
9 物理+化學+政治
10物理+生物+地理
11物理+生物+政治
12物理+地理+政治
那么,選科走班到底如何“選”?
不論是“3+3”模式,還是“3+1+2”模式,王振東給出的選科原則既兼顧了“分數”,也考慮到“前途”。
發展優先原則: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專業要求、職業相關、師長建議。
分數優先原則:學科基礎、學習能力、學科師資、學科成績。
通俗一點講,可以概括為:
志向堅定者,首選“最相關”科目;興趣明確者,首選“最喜歡”科目
偏科明顯者,首選“最拿手”科目;學科均衡者,首選“最適用”科目
成績一般者,首選“最自信”科目;文理類似者,首選“理科型”科目
從2017年開始,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對高校92個學科門類的選考科目要求進行了精心指導,絕大部分高校都進一步優化了選考科目的要求。從目前高校公布的選考科目要求來看,大多數理工科專業都提出了“物理”科目的要求;許多專業也提出了特色要求,如公安學類院校要求選考“政治”,醫學類要求選考“化學”“生物”,歷史學類要求選考“歷史”“地理”等。
據國內多家媒體報道,最新公布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學要求指引(通用版)》,幾乎涵蓋了國內所有的高水平大學,既有部屬高等院校,也有部省共建高校,對“3+3模式”省份和“3+1+2模式”省份都適用。
《指引》列出的高校92個學科門類中,65個學科門類要求必選物理,占比70.65%;56個學科門類要求必選化學,占比60.87%;55學科門類要求必選物理、化學,占比59.78%。同時,針對理學、工學、農學、醫學四大類本科專業,選科幾乎同時要求物理、化學,化學科目權重大幅提升。
王振東分析說,以往只是臨床醫學類專業需要物理、化學同時選考,現在大多醫學類專業需要物理、化學同時選考。也就是說,沒選物理、化學的學生基本跟醫學類專業無緣了。現行高考體制下的文科生可能就這兩年還能報考醫學類專業,主要是中醫相關專業。根據新版選科要求,中醫學類也須選考物理,這意味著歷史組考生無法報考。
經濟學類是熱門專業之一,作為文理兼招的學科,往年對于選考科目要求不高;但調整后,有部分專業要求必選物理才能報考,如經濟統計學、金融工程等。
政治在文史類專業中地位提升,最新選科要求中,明確法學門類下的公安學類、政治學類、馬克思主義理論3個專業類別必選考政治。如果想報考軍校、警校,基本少不了政治。
怎么考?
以山東實行的“3+3”模式為例,語文、數學、外語3科必考科目,每科滿分150分,3科總分值450分。另外3個選考科目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思想政治6個科中任選3科,參加選擇性考試,每科滿分100分,等級賦分后計入高考總分。
以江蘇實行的“3+1+2”模式為例,語文、數學、外語3科必考科目,每科滿分150分,原始分計入高考總分。另外2個首選科目從物理、歷史科目中二選一,每科滿分100分,原始分計入高考總分。最后2個再選科目從化學、生物、地理、思想政治4科中四選二,每科滿分100分,等級賦分后計入高考總分。“3+1+2”模式高考總分為750分。
從2021年起,全國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安排3天,采取分科分卷考試方式進行。其中,1天半安排全國統一高考科目,1天半安排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科目。全國統一高考科目考試時長分別為:語文科目150分鐘,數學、外語科目120分鐘;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各科目均為75分鐘。
“新高考‘賦分制度’下,考生的總成績可能會受到影響。比如,一名考生原本總成績600分,經過賦分,最終的高考總成績將達到620分甚至更高。”王振東說。
舉個例子,小明和小紅高考其他選考科目相同,且分數之和相同。小明另外選了生物,考了95分,被一所普通大學錄取;而小紅另外選考的地理只考了75分,卻考入一所重點大學,兩人的命運完全不同。
王振東對此解釋說,小明和小紅的這次高考中,生物試卷的難度很小,小明考的95分只排在全省40%的名次;而地理試卷難度較大,小紅考的75分卻能排在全省前5%的名次。根據等級賦分規則,小明的95分變成了75分,而小紅的75分變成了95分。
不論是哪種模式的高考,學生都希望考高分,在選考科目賦分制度下,重要的不是卷面考了多少分,而是自己的卷面分數能排在什么位置。
“這樣的賦分制度設計對于高校選拔人才更加精準,學生在選擇科目時必須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做好職業規劃,揚長避短,避開自己不擅長的科目,在高考中拿到更好的成績。”謝登科說。
新高考“3+1+2”模式由原來的以“文理分科”學科成績為導向的選科方式,向就業專業導向的模式轉變,將促使學生在高中階段就進行職業規劃和人生規劃,來選擇對應的選科組合,而不是原來“文理分科”以興趣為主,這就使得學生將來在就業時目標明確,少走彎路。
“對于我們這一屆高一學生來說,新高考意味著在上高二前就要確定自己的選科組合。選科組合主要是選擇和自己未來發展緊密相關的學科,而且高校對科目組合的要求提得越明確,我們就越容易選擇。”今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師大附中的高一新生陳玥如是說。
盡管我省目前還沒有明確新高考改革采用哪種模式,但有報道說,同在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區)的黑龍江省,確定今年秋季入學的高一新生將實行新高考“3+1+2”模式。
我省究竟采取哪種新高考模式,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