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強1月1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促進就業有關政策措施,聽取優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布局建設情況的匯報,研究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
會議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堅持就業優先,加強政策支持、培訓賦能、服務助力,努力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要加力就業崗位挖潛擴容,聚焦先進制造、服務消費、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推進實施崗位開發計劃,提升經濟發展的就業帶動力。要加大對重點群體的就業扶持,提高穩崗擴崗專項貸款授信額度,推動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加力支持就業創業,研究擴大一次性擴崗補助對象范圍。要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在培訓資金投入、設施建設、企業參與等方面加大支持,分行業領域制定培訓計劃,提高培訓層次和補助水平,培養更多發展所需人才。
會議指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是守護人民群眾健康的第一道防線。要統籌當前和長遠,綜合考慮城鄉融合發展、人口結構變化、群眾健康需求等因素,因地制宜完善建設布局,為群眾就近就醫提供更大便利。要著力提升基層基本醫療服務水平,健全臨床科室設置和醫療設備配備,擴大基層用藥種類,加強醫務人員培訓,提升慢性病和常見病的預防、治療、康復能力。要積極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發揮醫保支付、價格等調控作用,運用遠程醫療等信息化手段,引導患者基層首診,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
會議指出,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要統籌推進高校育人方式、科研范式、辦學模式、治理體系等方面改革,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以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要把優化學科專業設置作為改革重點,賦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權,以國家戰略、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為牽引,對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科學調整,完善課程和教材體系,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提升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契合度。要充分發揮教育評價體系改革指揮棒作用,為高校特色發展、教師潛心教學致研營造良好環境。
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
- 相關報道 -
新華社北京1月17日電(記者徐壯)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會議指出,要統籌推進高校育人方式、科研范式、辦學模式、治理體系等方面改革,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以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階段,毛入學率達到60.2%,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更加有力:新時代以來,高校向經濟社會主戰場輸送了1個多億的畢業生。國家自然科學獎和技術發明獎超過七成、科技進步獎近五成來自于高校。高校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以及文化藝術持續發展方面也作出了積極貢獻,資政育人和藝術創作能力不斷增強。
“從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來看,高等教育的質量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國人才供給和人力資源的質量。”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李立國說,高等教育深度聯結起教育、科技、人才,部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將有助于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有力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增本科專業布點數2.1萬個,撤銷或停招不適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數1.2萬個。2024年,增設國家戰略急需專業布點1673個,撤銷了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1670個,調整力度空前。
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提出,要把優化學科專業設置作為改革重點,賦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權,以國家戰略、市場需求和科技發展為牽引,對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科學調整,完善課程和教材體系,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提升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契合度。
“強調市場需求對學科專業設置的牽引作用,體現了對于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深刻把握,有利于滿足新能源產業等新興產業的人才需求;同步調整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實現學科專業‘內外兼修’,推動高校正確把握知識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關系;完善課程和教材體系,則有利于改革舉措落實落地,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李立國分析道。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對于動態調整學科專業,將在三個適配度上下功夫:提高本科專業建設與國家戰略急需的適配度,提高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專業建設與區域發展的適配度,提高本科專業建設與學生全面發展的適配度。
本次會議還提出,要充分發揮教育評價體系改革指揮棒作用,為高校特色發展、教師潛心教學致研營造良好環境。
“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會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李立國表示,通過進一步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落實“分類發展、多元評價”理念,將有助于不同類型高校分類發展,激發高校教師的發展潛能,進一步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