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為醫生,可報考與執業醫師資格證相關的醫學類專業,如臨床醫學、麻醉學、口腔醫學、兒科學等,還可以根據自身的條件和未來規劃,關注一些特別的醫學培養模式。這里,小編就給大家介紹高校培養醫學類高素質人才的主要幾種模式,趕緊了解起來吧!
根據我國國情,遵循醫學人才成長規律,2012年教育部、原衛生部決定共同實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開展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五年制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面向農村基層的全科醫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試點工作。2012年11月,《教育部衛生部關于批準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的通知》發布,確定了第一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125所,改革試點項目178項。十余年來,列入該計劃改革試點的醫學院校,通過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整體推進臨床醫學教育改革,全面提高醫學人才培養質量,培養了大批適應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高水平醫學人才。
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名單(部分)

注:以上排序按教育部名單公布順序。
由中央財政支持,我國從2010年開展中西部農村訂單定向免費本科醫學生(以下簡稱免費醫學定向生)招生培養工作。
以2024年四川省免費醫學定向生政策為例,有西南醫科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川北醫學院、成都醫學院4所高校為全省各鄉鎮衛生院培養定向醫學本科生,培養專業主要為臨床醫學和中醫學,學制為5年。高校在培養過程中,注重全科醫學理念和專業素質的培養,相關課程設置與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相適應,除基礎醫學課程與臨床醫學課程外,還包含當地常見病、多發病、傳染病、地方病的診療防控、中醫學(民族醫學)常用診療技術和計劃生育技術的內容。
報考免費醫學定向招生計劃的考生均須參加當年全國統一高考,實行單列志愿、單設批次、單獨劃線,只招收農村生源,在本科提前批次錄取。免費醫學定向生錄取后、獲得入學通知書前,須與培養高校和定向就業所在地的縣級衛生健康、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簽署定向培養和就業協議。
為適應國家醫學創新和國際競爭對高水平醫學人才的要求,培養少而精、國際化的醫學拔尖創新人才,2001年起,教育部陸續批準多所高水平綜合性大學醫學院開設臨床醫學八年制專業(本博連讀)。迄今,共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中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南方醫科大學等高校和三所軍醫大學獲批招收臨床醫學八年制(本博連讀)學生。
2014年以前,醫學長學制教育主要指八年制(本博連讀)和七年制(本碩連讀)。2015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七年制臨床醫學教育調整為“5+3”一體化人才培養改革工作的通知》(教高廳〔2015〕2號),將42所高校七年制臨床醫學(含中醫、口腔)專業招生調整為“5+3”一體化培養,即5年本科階段合格者,直接進入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機銜接的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階段。

注:以上排序按教育部名單公布順序。
自此,我國醫學教育學制形成了“以五年制為主體(本科)、三年制為補充(專科)、八年制為發展(本博)”的格局。
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的通知,提出加強新醫科建設,瞄準醫學科技發展前沿,大力推進醫科與理科、工科、文科等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培育“醫學+X”“X+醫學”等新興學科專業,為考生成為新時代醫學類人才提供了新的路徑。
以北京大學為例,學校醫學部的各學院根據專業特點,設計了不少“醫學+X”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例如,在2024年本科招生中,基礎醫學博雅學堂班結合強基計劃,本博融通,將學科交叉、科教融合作為拔尖人才培養重要途徑,進一步與本部各學院(部)、臨床醫院交叉合作,逐步實現各階段縱向貫通與交叉融合;藥學創新班通過入校后二次選拔,實現本博融通,開設高階挑戰課、前沿討論課,課程內容側重專業前沿和學科交叉,引導學生拓展學習深度和廣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