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很多高校采用大類招生這一方式。那么,什么是大類招生?專業組合的原則是什么?如何分流?帶你詳細了解。
大類:多個專業“打包”招生
大類招生,指的是高校把多個招生專業打包成一個組合進行招生。按大類招生的學生在進校后前1-2學年統一學習基礎課程,通過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科、專業的了解,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長,在大類范圍內選擇專業后,再進行專業課程的學習。
目前,高校按大類招生主要有這幾種模式:
按學科門類組合,如中國農業大學理科試驗班,包含了生物科學類、食品科學與工程類、農學、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園藝、植物保護、動物科學、動物醫學類、草業科學、化學類、種子科學與工程等多個專業,跨越理、工、農3個學科門類和8個專業類。
跨專業類組合,如南開大學經濟學類包含專業(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財政學、商務經濟學、數字經濟)由經濟學類、財政學類、經濟與貿易類三個緊密相關的專業類組成。
試(實)驗班,如武漢大學弘毅學堂試驗班,分為2大類,共9個班級類型。第一類包含PPE試驗班(政治學、經濟學、哲學)、PLE試驗班(法學、哲學、經濟學)、數字經濟試驗班(經濟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7個班型,第二類包含未來科技試驗班和人文科學試驗班兩個班型。
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沈元學院,是學校最早設立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基地,通過學校“拔尖計劃”和“未來空天領軍計劃”招收的學生入校后進入沈元學院對應專業基地進行學習。
“組合”依據:或強強聯合,或學習相關
無論是哪種模式,大類包含的專業是由高校根據辦學特色和培養目標來決定。
有的高校將學校特色專業組合招生,如前文提到的中國農業大學理科試驗班包含的專業多,且多為學校優勢特色專業,生物學、食品科學與工程、植物保護、獸醫學、草學等學科均入選國家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學科,稱得上“強強組合”。
有的高校會從培養的角度來進行大類招生,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多個工科試驗班雖然名稱相似,但包含專業、培養模式、培養目標均有區別,工科試驗班(航空航天類)圍繞材料、動力、機械、設計等與航空航天相關的一系列領域展開大類招生與培養,工科試驗班(信息類)則面向計算機、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信息時代前沿科技進行培養。
專業分流:按成績、按興趣
被大類招生錄取后,學生入校后的專業分流分為有條件選擇專業和任選專業兩種方式。
有條件選擇專業是大多數高校采用的專業分流模式,即在遵循考生志愿的前提下,優先滿足成績靠前的考生。有些高校在專業分流時還會將高考成績納入參考因素,如浙江大學規定,學生在入學一年內確認主修專業。確認主修專業即專業分流,每個試驗班的分流方式不盡相同,以浙江大學社會科學試驗班為例:
第一輪專業確認:在全體學生對各分流專業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按個人意愿和興趣順序填報專業志愿,若某專業的志愿人數超過規定名額,則由相應院系組織復試。
第二輪面試:復試多采取面試,面試成績與高考成績按一定比例(通常為各占50%)綜合排名確定錄取名單。
部分高校在招生時也明確,考生報考某些大類專業,在分流時可自由選擇專業中包含的各個專業。
如南方科技大學規定,學校按物理學大類、生物醫學科學(中外合作辦學)和生物醫學工程(中外合作辦學)專業錄取。
其中物理學大類學生入學時不分專業,在大學一、二年級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結合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人才的需求,按照學校專業設置的實際情況,自主選擇專業(中外合作辦學專業除外)。
在物理學大類錄取時,學校不分專業,后期學生將從理學、工學、經濟學、管理學等門類的30多個專業中自主選擇。
報考小提醒:
大類招生的意義主要在于增加了學生選擇機會和選擇范圍,但因為分流限制,可能部分同學無法選擇到自己心儀的專業或專業方向。所以在報考前,需要做好幾點認知。
第一,大類招生模式適合那些沒有明確的專業意向,但認可高校平臺以及培養方式的考生;
第二,詳細了解分流專業,如各個專業對基礎知識、學習能力的要求有什么區別,相關職業對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之間有什么差別等,考慮是否有自己無法接受的情況;
第三,了解具體的培養模式。一些高校的大類招生專業與普通招生專業的培養方式是不一樣的,體現在教學管理、課程設置、畢業去向等方面,這些都需要考生做好清晰的專業規劃。有了目標和路線圖為指引,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





